彩绘“四史” 践行“初心”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开展行走的“艺术+思政”实践教学活动
近日,数字媒体学院主办的“艺术+思政”采风写生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作品展在学校展出,1800余名学生的360幅代表作品散发着五彩缤纷的中国色彩。
学校领导现场指导作品展
展览现场,除了能欣赏到渝东南和渝东北的特色吊脚楼,领略江山妩媚,似乎还能“听”到纷繁悦耳的唧唧机杼声、嗒嗒打更声,还能“闻”到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
优秀作品
今年的专业采风写生实践活动优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红色资源的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共6条路线,是学校将艺术类专业实践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再一次深度融合。除艺术类专业教师外,还配备6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强化以美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盐”与艺术专业的“汤”相融合,实现“有知有味”,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倒马坎战斗革命纪念碑
在夔州博物馆彭咏梧革命烈士展览馆上行走的“艺术+思政”大课
在巫山博物馆李季达英烈事迹展览馆上行走的“艺术+思政”大课
同上一堂课的师生在巫山博物馆
探访100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龙德贵老战士
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碑
探访山河之美,领悟江山多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来源于人民,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是艺术创作最丰富的矿藏,是艺术创作的源头。离开了生活与生产的艺术创作,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次采风写生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在行走中探访祖国山河之美,感受沿途人文风貌,深入理解祖国的山河之美。在黔江土家十三寨,带领学生走村进寨,切身认识这“全国宜居村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变迁,深刻体会乡村振兴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酉阳,以“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共同开启“情景画”创新教学,带着同学们赏析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笔下的龚滩画卷,用脚步丈量改革开放以来古镇的变化。
同学们纷纷表示,走出学校、走出画室,在老师的指导下,见识到了“江山如此多娇”,为今后的学习与创作积累的丰富的素材,也更加明白了尽管每个人的艺术风格多样,但作品描绘社会发展、人文风貌、展现人间百态应该是文艺创作者的共识。
本次采风写生实践活动是数字媒体学院第二次开展“艺术+思政”教学实践,实践中,充分把思政课与艺术类专业课相结合,将思政课和专业课程程融入“大思政”格局,搭建了“艺术+思政”的契合点和连接点,喻情于景,寄景悟理,形成思政艺术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既提高了思政教师的文艺素养,实现寓美于教,又提高了艺术类专业教师的思政涵养,以美育人。
“拉拉渡”口纪念碑